耳语AtelierMurmur:给我一个杯子,我能喝掉地质层

2017/06/02琉球

提到瓷器,你大概会想到许多词语,精致、易碎,可以很复古华丽,也可以非常简约时尚。那么土呢?平淡无奇,随处可见,可以种菜,穷的时候还能直接食用。

当这两样不相关的东西搭配在一块儿……等等,是不是忘了什么,陶瓷不就是土做的吗??

“ ‘土’虽然无处不在,但烧制后的瓷坯均质光滑,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样貌,‘土’作为原料的存在感就渐渐消失。” 在“耳语AtelierMurmur”工作室,主理人王卓把一款以“地质的层”命名的杯子递到我手上。 

从底层的深棕到杯口的白,像是层层的山峦起伏,最终隐没在云层之间,又让人想起高中地理课本上的地质结构图,几万年、几亿年,土壤下掩埋着地球的过往。

拿到手中,触感更加强烈,看起来光滑的杯子,实际上每一层质感都不太一样,特别是底部粗糙的颗粒感,让人实实在在感到“土”作为原材料的存在感。

“我们犹豫,同时也十分好奇,作为一个陶瓷工作室,如何能够换一个视角来看待‘土’这个东西。”王卓回忆起“地质的层”系列创作初始,竟然是一个“命题作文”。

2015年, “耳语AtelierMurmur”工作室受邀参加米兰设计周,选择了以“土”作为主题参展。作为“耳语”的创办人,同时也是巴黎留学归来艺术生,王卓、昕荷与瑾瑾却因为这个简单的字犯起了愁。 

有一天,王卓、昕荷带着各自的丈夫开车去余杭的径山寺玩,上寺庙得开好长一段盘山公路,四个人就在车里聊天,思考以“土”为主题能做什么陶瓷器具。昕荷的丈夫是做传统的陶艺,王卓的丈夫则从事IT行业,是四个人里唯一的“圈外人”。大家突发奇想,就问王卓的丈夫,在外行人眼里,“土”是什么。

“我老公一下子就会想到了地质层,那时候我们又正好在山上,一圈圈往上开。听到这个点子后都觉得,好像可以试试哎!” 昕荷的丈夫作为专业人士,当场在工艺上提出了建议。王卓与昕荷回来后,立马做了试验,“地质的层”就此诞生。“总的来说这个系列全靠家属。”现在回忆起来,王卓还是止不住笑。 

“耳语”采用了现代制陶的一种基础方法——灌浆工艺。将景德镇的高白泥与宜兴黑紫砂土按不同比例混合,由下至上逐层灌浆,并且亲手晃出独一无二的曲线,像是潮水般的涨退与覆盖,又像是地层的累积与融合。将不同地域、颜色、纯度的土质凝固在同一个器皿上。

大家一开始担心材质不同会导致开裂,经过两三周的试验倒没有这个困扰。“如果由高白泥突变到紫砂土,很可能会裂开,但我们是有一定比例的渐变,就避免了这样的问题。” 

“耳语”创立于巴黎,三人毕业后,2012年又在杭州成立了工作室,过上了游牧般的创作生活。王卓说“地质的层”就像混血儿,巴黎与中国的混血,传统与现代的混血,旁观者视角和圈内人专业的混血。

王卓说,当初取名“耳语”,就是希望大家能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喃喃细语,找到生活中被大家忽略的美好。当你在用一件器皿时,摸到了实实在在的沙和土,忽然想起原来陶瓷是土做的,忽然发现自己和大自然原来那么近,这不正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吗?

图片由耳语AtelierMurmur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