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其食:他们挑三拣四,却引以为豪

2017/05/16琉球

几年前我还在杭州“环北小商品市场附属中学”上高中,隔壁丝绸城的路口开了家名叫“甘其食”的包子铺,原本就堵成一坨的凤起路因为这家小店变得更加热闹,附近居民、市场小贩、来往路人还有我们这些学生,每天早上准点在甘其食门口创造排队盛况。

“甘其食”出自老子《道德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还是当年高中语文老师告诉我的,当时她一边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补充课外冷知识,我和同桌一边在下面偷偷啃甘其食的香菇菜包,香气四溢。直到后来离开杭州,嘴里还会时不时咋摸出鲜嫩小油菜的味道。

慢慢的,甘其食不再只是杭州人的专属,在江浙沪的不同城市,甚至波士顿的哈佛广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有些依旧是小小的包子铺,有些则升级成了富有设计感的休闲空间。

甘其食三代店,杭州、上海、苏州共有12家

吃包子的时候喝什么最配?可能要摸摸肚子,问问你的中国胃。

之前很喜欢喝甘其食的传统豆浆、酸梅汤,最近发现,他们还新推出了三款茶:野生滇红、手工普洱和武夷乌龙。在甘其食的微店里买来试试。

外包装是折叠封口,拆开时很像小时候叠的小房子。一盒有12袋茶包,袋装设计朴实,没有玄而又玄的夸饰与修辞,每小袋的背面都老老实实写着分量、水温和冲泡时间,口味重的加400毫升,喜爱淡的加双倍水,直白得有些可爱。 

随手拆了一包乌龙,清香醇厚,入口甘甜,回味起来唇齿留香,扎实的烘焙味让我非常惊喜。这是一群制茶匠人分工协作,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完成的。

为什么包子店会卖茶?答案也回到了人本身。

甘其食创始人童启华,是同济大学毕业的工科男,摸索过各种商业道路,最终决定亲自延续童年对包子的美好回忆。除了包子,他也爱喝茶,推开办公室,各式各样的茶饼堆满了屋子。

有些是好朋友送的,有些是他亲自去产地收的,凭着这么多年的喝茶经验,童启华从他平日喝的茶里挑出三款,放到甘其食的店里。“我们做任何产品,都和做包子理念一样,把好的东西带到客人面前。” 

为了追求完美的标准,甘其食员工的日常就是苦练摘剂子、擀面,精确调配馅料,做出接近零误差的包子,发工作群互相比试。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双手似乎拥有了记忆,缺保留着机器不具备的质地与温度。

童启华挑选茶,也同样执迷于“手”的制作。手工普洱茶产自云南勐海县,勐海县是正宗“普洱茶”的故乡和中国产茶最早之地,当地人把茶看做一件严肃而神圣的事。从杀青到初揉到最后的烘培,老手艺人都亲力亲为。经过纯手工反复揉捻,茶叶叶表组织茶汁浸出,使片状鲜叶揉捻成条索状。掌握好手工揉捻的力度和时间需要茶工年复一年的经验积累。

武夷山和云南凤庆的茶农也都是他亲自拜访过很多次的,除了看看茶树的真实状态,也想听听他们的真实困惑。一家杭州的店卖茶却没有西湖龙井,看起来有些怪,但他们的态度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茶农,就不会勉为其难上架。从茶农那里收回来茶叶后,它们与其他食材一样,还会再进行一轮人工筛选。这样“挑三拣四”,年轻的同事就给线上商城取了个名字叫“挑剔”。 

接下来甘其食还打算把精挑细选的梅干菜、黑豆、花菇等等原料、蒸包子时用的笼屉和龙须草垫拆分了放在“挑剔”网店里销售,让地理上触达不到的客人,可以吃到甘其食精挑细选过的食物。 

无论是曾经的街边小店还是现在做了12年、开了150余家的连锁品牌,踏踏实实的‘馅儿“不曾改变。甘其食的员工称自己是“阿甘”,相信用手就可以创造一切生活所需。

图片来源:甘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