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呷面本家:接手了祖传老店,他却用护肤品和中草药做面

2017/04/20琉球

台湾的春天很短,清明一到,春茶一收,待炒制、烘焙等等步骤完成,这个春天就算是过完了。伴着潮湿的阵雨,现在的台湾已经迈入了夏季。

在夏天,总要有那么几天是留给凉面的,铺上竹垫、摆好碗筷,冰冰凉凉的面条,撒上海苔,蘸着特有的调味汁,一碟面吃完,抿上一口冷泡茶,从舌尖舒服到胃里。 

在绿茶攻占各类食物甚至保养品的今天,你想不想试试绿茶味的面呢?

一般喝茶,只能喝到30%的水溶性的养份。但台湾“大呷面本家”把带有纤维颗粒的绿茶粉和小麦面粉相混合,不仅能吃到面条本身的筋道的口感,还能把另外的70%的叶体养份一并吸收。带着淡淡的茶色和香气,春天的清爽和生机也充盈了身体。

“大呷面本家”的创始人刘世欣说起抹茶面,一下子就回到了十多年前。2006年,刘世欣刚刚接手了父辈留下的面铺,正愁如何创新。当时日本皇家御用茶“满寿多园”刚来到台湾,他在朋友的引荐下跑去日本静冈县参观过他们的茶园及茶厂,被严谨做有机茶的理念折服,于是想与他们合作。

刘世欣花了五个月时间调试配方,用“满寿多园”的新鲜茶叶,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绿茶面。也因为这款面,“大呷面本家”逐渐脱颖而出。

刘世欣出身制面世家,父亲刘聪明在台中大甲做面将近60年,他从小就听爸爸说:“做面很简单,就是面粉、盐巴、水。”等到长大后,尝试过各式各样的面食,他才发现父亲的手艺一点都不简单,原料、温度、湿度,每一项都非常重要。“面条印上英文或者日文就比较有价值吗?”刘世欣决定继承父辈的手艺,并且要好好创造品牌价值,走一条和普通超市里卖的低价面不一样的道路。 

“我们也想开发台湾的茶品给更多人吃。”台湾的经典茶叶有一句话:“北包种、南乌龙”,与日本合作成功后,刘世欣开始寻觅在地的好茶,找到了来自台北近郊坪林山区的文山包种茶,和曾荣获春茶冠军的南投乌龙茶。绿茶、包种、乌龙,这茗品三件套,一直是“大呷面本家”的热销品。

“谈产业太商业,只谈文化又很空。”最初,刘世欣把铺子里现有的菠菜、蛋黄、原味三种口味重新包装,保留传统的纸卷包装法,再加入礼盒等精致的元素,销量有了很大的提升。那个时候,能将农副产品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已经是非常超前的尝试,但前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如果你只是换一件衣服,一点都没有。”

从绿茶面开始,“大呷面本家”开发的口味越来越多,芋头味、当归味、甜菜根味、黑木耳味……听刘世欣说,即将上市的新品里,有一款绝对新奇的口味——金盏花! 

金盏花用在各种护肤品中已经很常见,但用于食物倒是很新鲜。原来这次“大呷面本家”跟有药厂背景的团队合作的,金盏花是叶黄素的主要提取物,养生成份也受到合作团队的极力推荐,刘世欣就决定尝试一下这个没人碰过的新品种。“因为我们没有添加任何香料,所以味道倒是吃不大出来。”刘世欣坦诚地说。至此,“大呷面本家”已经拥有十多种“稀奇古怪”的口味了,包装也越来越精细,还找来插画师合作,怪不得有客人误以为这是家化妆品店。

对于大陆市场,刘世欣着实又些苦恼,除非有进口商愿意进货,否则很难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他们。每年的上海简单生活节和其他一些食品展,就成了他们为数不多能接触大陆年轻人的短暂机会。作为台北、上海两地简单生活节的老朋友,刘世欣几乎次次到场,还出了简单生活节周边T恤。 

乐迷们奔走在各个舞台之间,刘世欣和他的伙伴们不急不躁地煮着一小碟一小碟的面,配上自家酱料,全天提供试吃,就像他们家坚持了80年的制面工艺,在这个满是年轻人的场域里,用坚持和沉稳的态度,加一点活泼的调料,打动他们。

图片来源:大呷面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