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魄:舀一勺家乡的月,酿一壶醉人的酒

2017/02/24琉球

如果你爱逛北京的市集,可能会经常遇见一个身影,清瘦的脸上戴着方眼镜,微微翘起的嘴唇下留着一小戳胡子,就像日剧里人畜无害呆萌可爱的小哥。在他面前是一瓶瓶包装精美的酒,粉红透亮的成色让你误以为这是清新的果酒,瓶身上的吴刚和民国范儿的东方元素,又让你猜测这是不是自家酿的米酒。打开盖子,一股桂花馥郁的香甜扑鼻,这时小哥会为你调上一杯桂魄莫吉托,加满碎冰,入口的一瞬间三魂六魄已是被勾去了一半了。

这是桂魄和他的创始人赵亭,团队大本营在西安,一个人带着酒奔波于北京各个市集,但他为桂魄规划的未来道路,可不止于这市集的方寸土地。

2014年第一批酒出产至今,除了线上平台销售、跑遍各地市集,桂魄正打算往更多实体通路铺货,体验店是他的近期的小目标,赵亭的长远理想,是做中国的“三得利”,以“桂魄”打造一个新的中国酒类品牌与帝国。

这样的勃勃野心,最初只是插画师赵亭一个很简单的想法:能不能找到一款适合朋友们小聚时喝的酒?赵亭常会和自己的发小,也是未来的合伙人张瑞文聊起这事儿,转头也就忘了。直到2009年张瑞文回到家乡西安定居,认识了资深做酒的业内人士,赵亭这才认真考虑要创建品牌。

“他回去下油田,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苏武牧羊的感觉你明白吗!”赵亭和张瑞文都是石油子弟,许多小时候的玩伴留在家乡工作,现在都坐上了办公室。张瑞文从北京回西安,跟着刚毕业的大学生、高中生一块儿下油田,在油井一待就是一个月。

“你想想,新婚小夫妻两地分居,又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特别乱!”张瑞文受不了这样乌烟瘴气的生活,也不想自己的生命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忍了一年,终于憋不住逃了出来。一天晚上他给在北京的赵亭打电话,说认识一个业内人士,要不要认真考虑考虑做酒这件事?一通电话打了许久,第二天,张瑞文就坐火车来了北京。 

“对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而言,桂花都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似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款桂花口味的东西。”赵亭想起了老家西安的黄桂稠酒,因为只有2度,大人喝,小孩儿也跟着喝,逢年过节家家餐桌上都有,那是赵亭对理想中的酒的雏形。

另一款启发他的是北京三里屯“2F贰楼”酒吧的“宝贝睡三天”。“我大概从30几块一路喝到100多,真的是断片儿酒,像果汁甜甜的,但一杯就完了。”说起自己的“酗酒”岁月,赵亭颇为自豪。“其实很多人并没那么懂葡萄酒,也受不了单宁的苦涩,硬着头皮喝那些烟熏味很重的酒,纯粹是为了附庸风雅。但谁都不会讨厌喝糖水,对不对?” 

有没有一款尝起来利口,有内容有设计感,又能让人微醺的酒?从中这个思路出发,赵亭想到把东方的桂花和西方的利口酒融合在一起。

从“艺术家”到“商人”的转变可不轻松,从公司离职后,赵亭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和果农一起泡在葡萄园里了解果实的“性格”,最终选择了河北怀来的葡萄;桂花则在苏杭一带苦苦寻觅,找到了在太湖边上的光福镇,每年8月含苞初放时采摘,就地将桂花在米酒里浸泡至软烂,经过蒸馏得到清澈液体,桂花的魂魄就牢牢被锁在了里面。将桂花琼浆与白葡萄酒酒基调和,用干红调色,才能酿出这一瓶酒。

“酒盖、酒瓶、印刷,一环扣一环。现在想想好像也没那么难,不接触也不知道有多恐惧。”说起最早遇到的挫折,赵亭来了兴致。

2014年12月,赵亭和合伙人开始制作第一批酒。“刚开始觉得中国人办事还挺快的,结果说定1万支,量太少了人家根本不理你。”好不容易托人做了一批瓶盖,堆在赵亭家门口像小山一样,但因为质量太差全都不能用。兜兜转转,张瑞文在网上找到了一家意大利铝盖品牌在北京的办事处,相谈甚欢,第一批瓶盖就交由乌克兰厂制作。

接下来是酒瓶本身。赵亭选了一家出口澳大利亚的广东工厂,原本预计一两天内装瓶、贴标,很快完成,但到那边就傻眼了:酒液线非常高,一是不美观,二是利口酒糖度高,装太满可能会出现溢酒的状况,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新西兰和中国满瓶率不一样。好在这批酒3月份发售很快就卖光,没有碰到极端的天气,这样又过了一关。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没呢!这个问题解决了又有了另一个问题。”赵亭说得眉飞色舞,甚至带着不嫌事儿大的调笑语气。

到了最后锁盖环节,锁了1000支,500支锁不紧,赵亭觉得这事儿不太对。酒盖厂的意大利人,带着翻译来检查;酒瓶厂的人翻出瓶底的编号按个检查对应的模具,这才发现模具里出了“叛徒”,大小和别的差了一丢丢。

“7700支酒每一支我都摸过。”赵亭坐在履带旁,把一瓶瓶酒从上面拿下来,手伸进另一个机器转头人工对准,如果没对准压到边,整个瓶身都会爆裂。从早上8点到凌晨3点,第二天起来再进行两个小时,第一批酒终于一波三折出生了。

除了当果农、工人,酒的设计包装和周边产品毫无疑问也落在了赵亭身上,“桂魄”这个名字,就让他们想了好久。“日本酒的名字都很风雅,也想起一个比较雅致的,找了《礼记》、《诗经》,最后从《尚书》里找到这个名字。“桂魄”是古代对月亮的称呼,上面有个叫吴刚的人日复一日砍桂花树,“那种很轴的精神和我们前期折腾很像,就把他画上了我们的瓶身贴标。”古人常边赏月亮边喝酒,就着桂花香兴起赋诗一首,这样一幅画面被融进“桂魄”这个凝练又风雅的名字。

吴刚的形象参考了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雕像

每到春节和中秋,赵亭会为每支酒设计全新的包装,明信片、徽章等等周边也时常出新。今年除了计划出新酒,酒杯、瓷器都将作为桂魄的主力产品上线。

鸡年贺岁款

“有很多人都说,最爱带女孩儿喝我们的酒,因为容易醉哈哈。”说到这儿,赵亭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狡猾笑容,又忙解释到:“它不是真醉,而是一种所有东西都稍微慢了一拍的感觉,人会放松下来,逐渐打开话匣子,那种感觉非常美妙。”

“人是悬挂在意义之网上的蜘蛛。”在我还努力体会这种微醺的感觉时,赵亭冷不丁地抛出了一句金句。“现代人所处的时代越来越快,年轻人需要契机,需要有品味有文化的社交环境,和满足这个情境的酒。我们的酒有东方的味道在里面,也能为大家创造一个慢下来敞开心扉的环境,这就是意义之所在。 

以“三得利”为目标,赵亭和张瑞文从创立品牌初期就明确了商业、艺术和个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匠人匠心固然重要,但要把它做成可持续的产业,产品必须有很高的完成度和稳定的品质,可以集约化、流水线的生产,在这个目标下,再尽量融入自己的特质和个性。由丹桂入酒变为金桂是赵亭突破的第一步,下半年桂魄还计划和日本厂商合作推出酸奶酒、起泡酒等全新品种。“陕北有一种叫“果馅”的土月饼,那是我觉得最好吃的月饼,都没人知道,也想把这些推出去。“在赵亭的脑海里,有一个远超过我们想象的品牌帝国版图。

“但我们也会恍然间怀疑自己:是不是和列车脱轨,会不会被时代抛弃,要不要不那么较真。”张瑞文拿出商业数据,赵亭摆出艺术情怀,两者再做平衡。就这样小船一左一右晃着,慢慢驶向他们心中的理想。

创立品牌前,赵亭最高兴的是和朋友们满北京城地喝酒。有一次夏天的晚上他喝醉了,从三里屯走回百子湾,在小区楼下的滑梯上倒头睡了一觉,醒的时候天都蒙蒙亮了。现在赵亭不再做那么刺激的事儿,偶尔品品威士忌,慢悠悠的很滋润。“朋友说在上海餐厅吃饭,看见隔壁桌四个日本人在喝我们的酒,我听了真的特别高兴。”赵亭眯着眼笑了起来。自己的酒能让更多人的生活变得有趣一些,这才是赵亭眼下最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