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艺坊:65岁,还要做喜欢的事情

2016/12/05小草

撰文:小草

这是刘婧第一次陪爸爸妈妈参加音乐节。10月4号一大早他们就从家里出发,带着大小箱子,开车从延安高架桥下来。

世博公园2号口工作人员入口处的排队长龙早就甩到了世博大道的另一端,天南海北赶来的市集摊主们,拎着袋子、搬动箱子,或者小心翼翼地怀抱着罐子,在长龙里聊天,等待入场。柏油马路上,练习骑行的车队带着好奇的眼神呼啸而过,来来往往的车辆禁不住放慢速度,探出带着问号的头,想弄清楚是什么让这群年轻人站在强烈的阳光下等待。

十月的上海,太阳躲在厚厚的云层海绵后面散热,天气又闷又潮,人群中打起伞、带起遮阳帽,姑娘们在胳膊上涂上了厚厚的防晒霜。刘婧站在中间,被人群闷的发慌,回头看爸爸妈妈,才发现他们精神矍铄,妈妈的短卷发丝毫不乱,爸爸笔直站着,比年轻人的劲头还高。

音乐节向来是年轻人的战场,碰撞、跳跃、成群结队地野餐和嬉闹,就算是摆摊的店家,也是做手工、衣服、食品的年轻人。刘婧带着年过六旬的爸爸妈妈,像带着两个探索新兴世界的小孩。他们兴奋地打扮摊位、向客人介绍手工作品。人少的时候,爸爸妈妈还喜欢和周围年轻的摊主们讨教经验。

爸爸妈妈都是退休教师,他们是老三届的知青,今年都65岁了。爸爸一直喜欢各种传统手工艺,年轻的时候就学会裁剪缝纫,妈妈也会做手工。他们经常做一些衣服、包袋和家居用品小物。

回到上海后,他们在东台路租了店面,取妈妈的姓氏,创办了“惠艺坊”,东台路是老上海的一条古玩店街,街面上世界各地的翡翠、瓷器等家传古玩宝贝在流通。刘婧说,那时候社会淳朴,大家都踏踏实实做,没有那么多赝品,古玩街的名声非常好,加上爸爸妈妈的手艺逐渐在朋友的小圈子传开,店里也逐渐热闹起来。

店面生意稳定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去南汇、崇明等上海周边收集不同的布料,一打听到朋友的家乡有特色的布艺品,他们就一起过去采集、购买,多年下来,惠艺坊的小店面里,已经放不下这些珍贵的布艺了。

去年年中,东台路的古玩店开始大规模拆迁,店面的寿命也随之终止了,刘婧又高兴又难过,心情纠结。爸爸妈妈忙了这么多年,从退休到现在都一直在店中操劳,现在终于有了最充足的理由,让他们好好享受一下现代的生活,好好享享清福了;但是她也深知,父母从来都不是闲得住的人,店面还在的时候,他们每天早晨起床、吃早餐、结伴“上班”,去看店里陪伴他们的一卷卷花布,等待客人来、客人去,在夕阳下关门、打烊,结伴而归。

店面是朋友往来的聚集地,更是父母与他人、自己、他们互相交流之地。他们在里面一起思索样品、花色,互相闹别扭、再和好,磕磕碰碰这么多年,现在一下子没了,叫他们如何适应?

爸爸妈妈显然比女儿淡定多了,实体店面没了,他们就在家里做,做成布包、鞋子、文具袋,供朋友、家人使用。有人闻风而来要定做,爸爸就扳起缝纫机,妈妈在旁边选布料,剪裁样品,在默契中完成作品。刘婧知道劝不住,就在工作空闲的时候帮助他们做淘宝店铺,联系线下的活动,偶尔也带着女儿去市集帮爸爸妈妈卖东西。爸爸腿脚不方便,大部分活动还是刘婧和妈妈在参加。 

今年参加上海的一个环保生活节的时候,刘婧和妈妈在展览上碰到了简单生活节的工作人员,“两个女孩子,特别喜欢我们的包包”,妈妈惠峰和她们聊得很开心,结束的时候,两位工作人员邀请她们来参加10月份的简单生活节,妈妈很开心地答应了。刘婧当时还不怎么想让他们去,觉得三天太累了,上海十月份天气又闷热,怕父母年龄大了受不了。谁知道,去了之后,爸爸妈妈完全没有年龄层的代沟,和80、90后的年轻人聊得火热,有时候还顾不上她。

妈妈和简单生活节工作人员在现场

惠艺坊的摊位在森林市集的最中间,既没有横幅,也没有宣传的易拉宝,就在绿伞下的小桌子上,刘婧和爸爸妈妈一起摆好所有的作品,妈妈要向前来买包包的姑娘解释“南汇和崇明的手工布的区别”:“南汇的更喜欢用蓝白的底色,大格段,摸起来纹路感很强;崇明的布料更紧致,背起来不容易变型。”一遍又一遍,从早到晚,乐此不疲。而妈妈在前面向客人介绍的时候,爸爸就站在摊位后方整理箱子,他系着围裙,戴上小圆眼睛,一副精致的手艺人的身影。

“妈妈常说,买一样新东西很容易,但是把已经拥有的东西用出他的价值来,就很难了。她不赞成不停做加法的生活,要做加法,很简单,可以没完没了的买买买,但是生活不是不是一直做加法,把拥有的生活过得有滋味才是更重要的。就算是再成熟工业,也无法替代手工的温度。”刘婧笑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