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目和李悟:因为爱,让我们想在土地上流汗

2016/11/22

撰文:陈信方   摄影:郑弘敬

部分影像提供:大目和李悟

 

坐在前往审计新村的计程车上,司机热情地跟我们这群台北来的城市乡巴佬分享在台中生活的一切,10分钟的车程里,几乎没有一秒停歇,要不是眼前出现的两层楼红砖瓦屋群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我们极有可能就这么不厌其烦地听他讲下去。 

前身是台湾省政府宿舍群的审计新村,近期在台中市政府的规划下,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的创业基地。即使刚开发不久,进驻的店家还不多,但人生地不熟的我们,还是花了点时间找寻到低调的“大目农田”招牌。与前来应门的秋豪跟雯伶一阵闲聊后,才知道原来当天是店铺公休日,为了迎接我们的到访,两人专程从南投开车到台中,而几天后,正是他们准备步入礼堂的大日子。

李秋豪(左)与蔡雯伶(右)在事业上好伙伴,在生活里更是彼此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相识长达8年之久的秋豪和雯伶,起初是在大学热舞社中认识彼此。当时已是社员的雯伶回忆起对秋豪的最初印象说道:“我那时觉得他还蛮酷的,很多人来我们社团,一两次后就不来了,毕竟要一直跳舞,真的很累人。他的朋友都离开了,只有他继续留下来。”同是南投人的两人,也由于相仿的农村家庭背景,很快便熟络了起来。

开始交往后,两人谈论的话题很多时候都是聚焦在农业上。双方对各自家庭的问题,都有很深刻的体认和无助。对雯伶来说,谷贱伤农一直是重要课题,家里长期栽种百香果,但每逢盛产,父亲却总是宁放着任水果腐败,也不愿花费时间和人力摘采,因为每卖一次就注定赔钱一次。对家里种植茶叶的秋豪而言,他的担忧则是气候变化以致雨季延长,只要一下雨就无法采收,一旦无法采收多达上百位的采茶妇便会顿失收入。

采茶妇们总在大清早开始采茶,浓雾弥漫时,仅靠着斗笠上包覆的花布作为辨识。李秋豪把深入脑海里的故事说给蔡雯伶听,蔡雯伶后来便亲自操刀,将这个故事的主角-“花布”,应用在李悟茶礼盒的包装上,设计出色彩丰富、别具特色的“台湾国宝茗品茶”礼盒。

大四那年,两人一起修了一门课,那门课是小组作业,老师出的课题是卖一样产品,卖什么?怎么卖?都可以。秋豪跟雯伶很自然地成为一组,两人构思许久后,决定卖秋豪家里的茶叶,从产品选择、品牌发想、识别系统建立、网站设计到行销方式一一规划起。成果发表那天,由雯伶讲述内容,秋豪在一旁亲自泡茶、奉茶,这堂课不仅让所有在场老师和同学留下深刻印象,也促成成立品牌的契机。

在那以前,他们并没有太认真考虑过这件事,毕竟品牌建立这条路辛苦且漫长,加上没有经验、资金、专业的背景,多少过于冒险,不过也正因如此,他们更能放手一搏,不受传统束缚,把年轻当成最大的本钱,失败了再爬起来,再跌倒就再爬起来。

出身果农世家的雯伶,于是把自己父亲的绰号——“大目”拿来为粉丝专页命名。刚开始只是利用自己的专长,用相机纪录百香果生长的过程,贩售新鲜蔬瓜,没想到,回响越来越多,后来才陆续推出百香果酱、丝瓜水、苦瓜水、丝瓜络等产品。

水果的产量与采收,受天候影响甚巨。为了解决盛产与滞销的问题,将百香果制成果酱后,不仅能解决量的问题,更增加了百香果的附加价值。

回想起最初成立品牌的经过,雯伶说家人是持反对态度,毕竟要想打破农民与果菜市场中盘商之间的关系,是一条异常艰辛的路。有一回,在纪录父母摘采百香果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身上的汗水如雨水般流下,那画面看在她的眼里满是不舍与无奈,她心想如果能以合理的价钱,把最新鲜的水果送到消费者手上,才是对土地的尊重,也是给父母最大的安慰,这让她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同样是想为家里人做点事,家中种茶的秋豪想留住的是手摘茶的精神。一般来说,台湾的产茶季只有春秋两季,在有茶可采的那段时间里,那些跟了家里数十年的采茶妇们,不单能有正常收入,还因为能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天而心情开朗,从小在茶园里长大的他,一直把她们的笑声与脸孔,深深地记在脑海。 

无奈工业化与国际化的趋势,机剪茶和进口茶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采茶妇们的生计,也期盼手采茶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秋豪决定接手家业,将传承自父亲的姓氏“李”当作品牌的第一个字,后面接着的“悟”字,则取其字义,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体悟、领悟手采茶的精神。“其实会这么命名,背后还有另一层含意,把‘李悟’拿来当‘礼物’,既是珍重自己的心意,也是珍惜与对方的情谊。”他这么说。

“陈年没食子”,严选十年以上乌龙茶,每年以炭火修焙,让味道越陈越香,因含大量没食子酸而以此为名。而“不知春”又名四季春,既有乌龙茶的韵味,又有绿茶的香气,因为盛产于冬茶与春茶交界之际,故名不知春。

在认识的8年里,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创立品牌,日常工作多如繁星,问他们平日都怎么度过?两人竟不约而同地回答:“工作。”通常没有意外,早上一定会一起爬山,边爬边讨论工作。爬完山后,各自去忙各自的事情,也是工作。假如下午还有点时间,他们会去跑步或再爬一次山,过程中同样是边讨论工作。从起床后直到睡前,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讨论工作,虽然生活被工作塞满,但他们似乎很享受这种充实的日程。如果给他们一段完全不工作的时间,他们最想要做的事是“穿着拖鞋,买好晚餐,到电影院里,边看电影边吃晚餐。”

即将要开第三家店的秋豪与雯伶,除了期望未来的日子里自己和家人都能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也盼望接下来能透过自己的经验,让更多人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共同为这片土地努力打拼。不久前两人启动的“农田小学堂”计划,不仅圆了雯伶曾经想当老师的梦想,更让小朋友能重新认识身处的环境。不久的将来,他们更计划推出“大目好朋友”,把网站变成一个平台,提供所有愿意为家乡付出一己之力的品牌,一展身手的机会。

“大目农田”位于台中市审计新村的店面,虽然不大,但却应有尽有。木制温暖的陈设,带给人一种回到土地舒适感。墙上挂着的斗笠更是饮水思源的象征,时时叮咛着李秋豪与蔡雯伶,要莫忘初衷。

采访结束之际,秋豪面带微笑地看着雯伶说:“我觉得她真的很天马行空,这些想法如果不去做,我觉得好可惜。可以的话,我想要让她实现所有她想要实现的事情。”那瞬间,我们彷佛看见全世界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