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被成千上万锤头鲨包围,成为改变我一生的潜水

2021/10/26简单村

用创意重新想象海洋保护

王淼

简单村小书房第23期

上海前滩太古里

■Miao,In Sharks We Trust 创始人,海洋环保行动家,可持续创意先锋,曾在诸多顶级国际品牌担任创意总监,现居上海。

分享环节 

王淼:今天现场来了很多小朋友,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为什么鲨鱼对我们的海洋和整个环境非常重要?不知道的话我告诉你们,你们以后就可以跟其他同学讲了。

地球71%被水覆盖,海洋是生态很重要的一部分。海洋里存在着食物链,我们都听说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鲨鱼是大型鱼,它们会去吃比如像是金枪鱼这些稍微小一点的鱼,然后这些鱼会吃更小的鱼,小鱼吃虾米,然后虾米吃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50%-85%的氧气全部来自海洋里的浮游生物。如果因为过度捕捞导致鲨鱼灭绝,被它捕食的鱼就会越来越多,那些鱼把所有浮游生物吃掉,地球上的氧气就会不够了。这是保护鲨鱼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最直观的原因,所以我想了一个一语双关的词语“吸吸相关”。

我自己从十年前就开始潜水了,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鲨鱼,我还只潜过二十多次,很害怕。当时它看了我一眼,然后游走了。我们四目相视的那一刻,我忽然间觉得,这么可怕的东西跟我们人类在自然界里其实是非常非常平等的,我跟它没有什么区别。

之后我去过哥斯达黎加、马尔代夫、斐济、菲律宾、澳大利亚等不同地方,为了看鲨鱼,我从哥斯达黎加坐船三十六小时,来到一个无人荒岛“科科岛”,它是世界上唯二能够看到成百上千条锤头鲨的地方。连着潜七天,每天潜三、四潜,天天去看鲨鱼。

但是我们潜到第五天,依然只看到了零零星星的几条鲨鱼,所有人聚在一起讨论,最后得到了一个跟全球变暖相关的结论。那一天我在船里哭了整整两个小时。

将近30岁我第一次觉得人类真的很自私。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对大自然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后果,只不过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完全看不到,也不会去想这些事情。

就在第六天,所有人都已经放弃的时候,这一幕就发生了。我们最开始看到大概是三五个零星的小黑点,然后变成了十个、二十个,然后是一百个、两百个。

突然之间,你的头上头下、前后左右全部都是大家梦想来看的锤头鲨群。那个时候,我又开始哭,面镜里面全部都是泪水,世界上这样的奇迹原来是存在的,但真的不多了。

那一次是2015年的9月,成为了改变我一生的一次潜水。在此之前我对大海和环境实际上不是很关注,但因为爱上了鲨鱼,我开始关注大海,接着开始关注全球整体环境,以及整个可持续的问题。

我们听过最多的可能就是全球变暖的问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升高,北极南极冰川融化一发不可收拾,动物丧失了它们的栖息地。

另外就是海洋酸化和珊瑚白化,也是跟全球变暖相关的。当二氧化碳进入海水,它会让海水呈酸性,让海里面的东西越来越酸。珊瑚身上栖息着很多微生物和海藻,当这些东西死掉以后,珊瑚就会变白。

那现在我问你们,珊瑚变白它是死了还是没死?珊瑚白化是它的求救方式,有一些珊瑚在求救的过程中甚至会发荧光,你看卫星图片,澳大利亚那边有一些珊瑚是荧光绿和荧光紫的,就是表示着大自然在向人类求救。如果白化的珊瑚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会变成棕色,当你看到棕色珊瑚的时候,这才真正代表着死去的躯干。

除了全球变暖,塑料垃圾污染其实也是严重的。有些潜水的地方原本非常清澈美丽,现在上面浮着的全部是塑料垃圾,尤其是很多穷的东南亚国家。

马尔代夫是我第一个看到鲸鲨的国家,这个国家本身有一千多个岛屿,十几年前一个新的岛屿出现了,这个新的岛全部由塑料垃圾堆成的。许多发达国家的塑料垃圾进入到海里面,跟着洋流冲到一个地方越积越多越,最终在马尔代夫形成了一个15米高的塑料垃圾岛。

这张是某一期《国家地理》的照片,它讲的是海洋里面的塑料问题。有很多动物因为误食塑料死掉,失去栖息之地。在那边有很多不同的岛屿里,在鸟死掉之后把肚子剖开,会看到里面全部都是各种各样颜色的塑料颗粒。

另外一个可能会让大家比较心痛的是海鲜问题。现在真正的野生海鲜是非常非常少了,这种鱼类的过度捕捞跟我们人类饮食习惯息息相关的。我举个例子,大家肯定都去日式餐厅吃过金枪鱼对不对?金枪鱼有不同的等级,越肥的金枪鱼越好吃、越贵,其中最顶级的是南极金枪鱼。

南极的金枪鱼之前很普遍,但现在已经极度濒危了,全部都是因为世界各地对金枪鱼的食用。如果继续按照人类现在消耗海鲜的速度,到2050年,也就是30年后,我们的海里就没有鱼了,你只能吃到养殖的海鲜。

有些时候我们一直在讲,海里面的这些问题都是环境问题,环境跟人好像是分开的,但归根结底,所有跟环境问题都是跟我们人相关的,无论是身处发达社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人。

这个是印度尼西亚拍摄的一张照片,当地的人靠捕杀鲨鱼维持生计,他们没有这个知识的,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于自然界做了什么,这是一个很惨痛的情况。

那我们这边呢?大部分并不是为了生计,而是过度消费、追求时髦。有的时候为了时髦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实际上自己也不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气泡里面,很多知识我们不care去知道。

为给海洋和地球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这就是我创业的初衷。不仅仅是资金,不仅是捐钱给公益组织,而是说真正能够帮助当地的人,让他们能够有一些启发。所有东西都是从人开始,如果当地人自己都不关心的话,怎么能够去救他们的鲨鱼呢?

另外,对于我们这边的所有发达市场,我希望能从一个文化和创意的层面,给环保这个概念带来一些影响。另外就是一些草根教育,无论是跟小朋友还是大人。所以我在本职工作之余创立了一个以鲸鲨图案为灵感的环保泳衣,但是它不仅仅是一个服装,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创意平台去创造改变。

每一条鲨鱼身上的斑点都是不一样的,就跟我们的指纹一样。科学家可以根据它身上的斑点,去识别这是哪条鲨鱼,并且追踪它们的动态。所以我们的泳衣花纹都是用不同鲸鲨身上的图案去做的。希望所有穿上这个衣服的人,都能觉得我跟某一条鲨鱼是相关的。刚刚这位客人买的泳衣,印的就是马尔代夫第一条被发现的母鲨鱼,她每年只出现一次,而且就出现一次。

现在一共有五条鲨鱼,我们跟四个世界各地的公益组织去追踪它们。我们的利润也用于支持这些不同的公益组织的人才培育项目,以及跟鲨鱼相关的电影放映、教育、演讲等各种活动。

2020年香港缴获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走私鱼翅案,没收了26万吨鱼翅,估计共猎杀了近4万条鲨鱼。其实大家看过很多抗议鱼翅的广告,包括姚明还有很多明星都参与了进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样的口号也宣传了十几年了,但这样的事情一发生你就感觉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了,非常挫败。所以当时我们在想,怎么样能够从一个时尚、主流的角度,去为鲨鱼发声。

这几年在西方有一个概念叫“激进时尚”。一般激进主义就是去示威、抗议,但他们希望能够用时尚的美丽和创意让更多人从文化层面对这个东西有所了解。

第一件事我们去上海最大的海鲜市场做了一次时尚的拍摄。疫情期间国内已经不让贩卖野生动物了,但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卖鲨鱼。我的两位朋友穿着鲨鱼花纹泳衣,就像两条鲨鱼走过一个充满了血腥和死亡的地方。我们拿着潜水的脚蹼,英文里脚蹼就叫 fins,跟鲨鱼鳍的“鳍”是同一个词。我们用这样的举动,去致敬这些为了我们死去的鲨鱼,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海鲜过度消费的一个状况。当时我们在那边拍摄的时候,保安追着我们,不让我们拍,但最后还是用手机拍下来了。

 

大家应该知道,很多地方鱼翅餐厅还都是合法的。虽然说鱼翅不让贩卖了,但是在外滩那边,一些鱼翅餐厅、老字号餐厅都还在。所以我们就找了上海九位蛮有名的厨师,让这些厨师们穿上鲨鱼的泳衣来抗议鱼翅餐厅。然后每一个人手里都拿着一种食物,比如说海藻、当地产的海鲜,或者小规模生产、有机种植的一些能够代表未来可持续食物的一些东西,为鲨鱼发声。

在这一两次拍摄之后,我们越做越嗨了,就做了上海、也是中国第一次的水下摄影展。我们把所有的激进时尚作品拿到了上海镛舍酒店的泳池里,在里面展出我们所有拍摄作品,叫HONOR THE FINS 「鲨鱼,可以敬仰」。所有来参观的人一定要潜到水里才能够去看这些作品。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只有当你真的潜到水里面的时候,在一个全部被水包围的环境里面,才能跟水和里面的东西产生连接。我们希望所有真正去那里的人,能够带着像潜水的人一样的谦卑。

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可持续时尚的事情,如果我们真的想为地球和海洋做一些事,生活里所有的东西都需要改变,可以从吃做起。

吃是我们一日三餐都可以做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们提出了“Future of Food 未来之食”的一个概念。刚才有说到全球变暖的问题,其实有25%的温室气体排放都与食物产业相关。

那关于未来食物的原材料的选择,我们很少会想到一些东西,比如说海藻,它其实拥有很高的蛋白质和脂肪,长得又快、又不占陆地,我一直把海藻叫做“Future of Vegetables”,植物的未来。

其实中国饮食里面,有些地方会吃蜜蜂、炸蚕蛹,似乎是一种比较奇怪的饮食习惯。但实际上,昆虫含的蛋白量是比牛羊肉、我们平时吃的鸡蛋要高得多,而且它占地面积小,成长速度也快很多。

还有就是真正的可持续渔业,所以基于这些东西,我们与著名厨师David Laris和上海镛舍酒店联手做了三道菜,其实对应的都是我刚刚讲的那些问题。

第一道用菜花来代表珊瑚,一碗白汤,通过这个去呈现珊瑚白化。第二道厨师做了很多长得像塑料的东西,但实际上是类似果冻的凝胶。这道菜的故事就是中间一条鱼,围绕周边全部都是塑料。最后一道是描述一森林里面,全部都是昆虫。对我自己来说的话,还是会有一些心里障碍,但是很多那种昆虫蛋白粉我是可以接受的。

我刚才讲所有的这些创业、项目,都是在本职工作之余去做的。有些时候会觉得一个人太渺小了,做不了什么,但当你真的有这样一个信仰,你真的能够做出很多很多的事情。

观众提问环节 

观众:现在潜水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潜水本身是否会得海洋造成破坏?

王淼:一方面就是从人类自己的角度,你可以带着一定的责任感去潜水,有觉知地去做这件事情。比如说你说的防晒霜,确实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的防晒霜进了海水后会把很多的珊瑚毁掉。但现在市面上有一些物理防晒的防晒霜,它是对海水是没有影响。

另外就是潜水的时候,不该摸的东西不要摸,现在也有很多人把珊瑚拿上来,或者去摸海龟,这些都不行,要跟自然保持距离,永远不要侵犯它们自己的地方,毕竟这是鲨鱼和海洋生物的地盘,我们是客人,对吧?

然后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跟当地的机构和当地人相关,就是怎么样能够支持发展潜水业、旅游业,代替鲨鱼捕杀作为支柱产业。这点做得很好的是斐济,他们之前捕鲨鱼历史非常长,现在政府为了保护鲨鱼,把一大块海域给圈出来,去发展鲨鱼的旅游业。政府会出钱资助当地的渔民,把他们培养成潜水的教练、船夫,让他们有一个其他的生计来源。

观众:像你们的泳衣,好像也是用环保材料做的?

王淼:我们的泳衣材料是用回收渔网和一些塑料废品再生的尼龙做的,它是一家意大利的面料供应商,他们的塑料来自全球不同海域。渔网其实也是塑料和尼龙的一种形式,把它融化掉,把它里面的纤维提取出来,再把它变成布料。

类似的生产商在中国慢慢也多了起来,我们希望日后能在当地取材,减少运输带来的环境伤害。


观众 :鲨鱼咬人吗,还是电影动画片对鲨鱼可怕形象的塑造是一定的污名化?

王淼:从数字统计来说。每年世界上死于被香槟的塞子崩死的人都比被鲨鱼咬死的人多。鲨鱼看我们就跟看岩石一样,没有任何兴趣,它是通过电磁场去感应说你是食物还是你是别的东西。甚至鲸鲨它连牙都没有,它只有一个过滤东西,吸食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

你们都知道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大白鲨》吧?它的小说作者是叫Peter Benchley。他个人因为这部电影一红再红,但后来非常非常歉疚,一生都在保护鲨鱼,想转变大家对鲨鱼的这个误解。

观众 :是什么让你决定辞职来做这个?

我自己来自于一个非常非常传统教育和工作背景,上好学校,进大公司,觉得所谓的使命感就是能够有一个好工作、挣很多的钱、有一个好的生活就好了。但真的就是因为潜水改变了我整个人。

刚才给大家看的那个改变我一生的潜水,正好跟着前雇主耐克从美国搬到中国期间,虽然我出生在北京,但在美国生活多年后再来中国,文化上很不习惯,整个社会很浮躁,所有的品牌也都是在迎合买买买的消费主义。当时我对市场还有工作有点失望,在事业上不能够给你满足感时,能不能在工作之外找到一些真的能够让我满足的东西去试一试。

我在2017年春节的时候,看了一本纪录片《鲨鱼海洋》,就在我搜的当天,导演失踪了,再过了24小时,这个导演被宣告因为潜水事故死亡,当时他正在佛罗里达拍摄那部电影的续集。他死的时候所有的公益组织、所有的跟海洋鲨鱼相关的KOL都在悼念,说他是一个潜水者,一个电影导演,一个摄影家,一个海洋学家,一个灵感启发者。当时我就想,如果今天我死了,我能够被这个世界记住什么?

之后我就把这个导演的所有电影都翻译成中文带到中国来,去各地放映。后来还接到他妈妈的邀请,去香港参加他第三部电影的首映,那一刻我觉得我的人生很圆满。

 我一直在有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去创业,一个半月前刚刚辞的职,之后可能还是会回到大公司。但我觉得,真的做了你喜欢的事情,很难再找到同样能够给你这么大的动力和灵感的工作了。也是希望未来能借助这样的大公司,为海洋保护实现更大的影响。

我希望大家都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个让你心动和值得奋斗的事业,然后用这样的使命感去动用每个人的力量,给世界带去更多的改变。

好市集

呈现最 #用心# 的生活方式体验

今年十一长假,简单村在上海新地标前滩太古里,联合呈现了第一届Wellness Festival用心好生活节。虽然忽晴忽雨、连续10天、日均10w人流让摊主们、嘉宾们体验了一把高强度拉练,但大家都在这个新造社区中被喜爱、好奇与真诚的氛围感染,收获了许多意料不到的支持与鼓舞。 

这一次除了精选插画、手作、露营、香氛、首饰、黑胶、杂志等各个品类生活方式品牌,也邀请到海洋环保、乡村建设、旧物循环等公益组织与机构参与其中,其中原野计划将一日收入全部捐助山西水灾。

衷心希望在简单村的活动里,我们可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感知、触碰直至一定程度地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为这个世界上的一点点善意、温暖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