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6琉球
不知不觉疫情已经伴随我们整整两年,当“隔离”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市集、书展、艺术节这样限定时空、紧密连接的线下活动,却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除了一年一度与新锐创意品牌在简单生活节上联结,我们也一直关注着国内市集主办方的成长轨迹,有入局一年迅速崛起,也有沉浮许久渐渐退场,有的分道扬镳各自开花,也有强强联合成为业内标杆。
春节前夕,忙碌了一年的大家总算得空喘息,简单村把爱热闹的市集主理人们聚集在一起,开了场茶话会,一起来聊聊今年的心酸苦楚和感动瞬间。
第一期我们请到了两位艺术节主理人,一位是国美团队艺术生“自主创业”,把毕业展慢慢办成了青年艺术家聚会“好!艺术节”;另一位是商业策展团队转换跑道,在苏州慢慢摸索属于这个城市的青年文化集合“Yilooook 一个艺术节”。
不同于消费至上的市集和品类专一的书展,艺术节看似包罗万象实则纷繁复杂,极其考验团队的创意与设计能力。这两位主理人又有什么各自的心得呢?
介绍一下幕后团队吧!
Hongiya:我们团队有四个小伙伴,分别是阿房、xx、hongiya还有周日央。我们都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大学时就很要好,经常一起出去玩、看展。人群中永远是最吵的那一帮。
我们18年毕业的。大学毕业后,大家都在着手投各种各样的展,我们就想着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展,不用特别成熟,就是给周围年轻人一个发声的平台。
当初问大家要不要做这个活动,大家说:“好啊好啊”,好!艺术节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好”不是三六九等是非优良,而是一直赞同和行动力。
第一届是在上海四川北路的一间地下室,朋友的私人空间,水泥风格非常野生,招募了60多个品牌和艺术家。那一次朋友圈的所有人都在帮我们推广,效果还不错,大家很开心也很有热情,就继续了下去。
回顾总结一下2021年的工作吧!
Hongiya:今年主要做了第三、四届的好!艺术节,分别是4月在杭州,10月在上海。
2021年都发想了哪些活动主题!
Hongiya:第三届好!艺术节的主题是“如果让情绪选择颜色”。我们认为色彩有时候能代表一些情绪,而人会主观的在某种情绪下选择一些颜色,特别是艺术创作者必不可少的呈现方式。当时我们做了一个线上投票,哪个颜色最能代表你当下的心情,票选出了橙色,那次活动就以橙色作为主题。
第四届的主题是“什么容器”。容器的字面意思是指用以容纳物料并以壳体为主的基本装置。在我们看来,容器的意义更广,是一切可以承载什么的东西,并不必刻意区分什么是容器。水杯、花瓶、一个包、一座房子、一本写满故事的日记本,包括每一个人,都是容器。就像好!艺术节也是一个容器,装着创作者们的新鲜作品汇聚在一起。
我们并没有刻意将主题与疫情或者社会背景做连接,因为不想把事情搞得太严肃,我们的态度很情绪化,当下的某种情绪是最重要的。
疫情之下,做线下活动遇到了哪些困难?
Hongiya:报批比之前繁琐、严格,这都不用说。上海延期了一次,临开始一个月前,又紧急提前了一个礼拜,但总体而言是挺幸运的,活动前后都没有疫情爆发,还能办下来。
在你们看来,这几年的参展艺术家或品牌有什么变化?
阿房:首先是创作者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可以创作,艺术家本身就是不受限的;创作者多了之后当然就不乏很多比较雷同、类型风格比较撞的作品,但更吸引我的是还是有很多多元、新鲜的作品和创作形式,而且很多这类型的创作者/艺术家年龄很多都越来越小了!越来越早就开始创作了!
Hongiya:自然、野生、年轻。我们不限制选品,插画、摄影、出版物、新媒体、艺术装置,只要是我们觉得有趣的,都希望能容纳进来。同时我们也会把自己的态度情绪带进来,这也是我们未来会坚持的方向。
新的品牌越来越多,但大部分都是以简单的方式输出,过于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现在手机支架在周边品类里特别火,因为符合大家的生活需求。但是没有什么惊喜,敢于超出人们生活和需求的产品较少一些。我印象很深,有个艺术家创作了雕塑质感的配饰,将其商品化,很好的还原了作品本身的状态。
Hongiya:学生和年轻人,以及热爱探索,热爱艺术的人。不过不同城市的观众区别还是挺大的:杭州来打卡的网红、潮人特别多,但大部分拍照为主,不太去了解作品本身和实际消费。上海的观众更愿意去深入了解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他们去认识艺术家的意愿也更浓厚。
你觉得目前国内书展/艺术展的优点和缺憾分别是什么?
Hongiya:艺术离大家生活越来越近了,不一定要通过很严肃的平台,想表达的都可以做去发声,会有很多人支持你,这对年轻艺术家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其实我个人不排斥“网红展”,我觉得这可能是内地艺术发展必经的过程。因为网红展,让平常不接触艺术的人接触艺术,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去触及更多别的领域,目前好像没有更好快速有效的方式去做艺术普及推广,可能过个五年十年会不一样吧!
但缺点是做艺术太快太轻易了,很容易去达成,很容易获得一波观众,很大一部分艺术家会为了卖商品而创作,但忽略长时间的沉淀和研究。一轮曝光收益了一波粉丝,就立刻想要下一波曝光,对个人思考和沉淀的时间不够。
预测一下未来书展/艺术展的发展趋势?
Hongiya:这两三年国内艺术书展大爆发,之后肯定会有留下的,有退出的,我们坚持把自己的情绪态度带进来,坚持不同风格品类的艺术展平。其实国外的艺术节近年来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创新,我认为将来肯定会有一场内容和形式上的革命,这和未来艺术家创作的整体风向也息息相关。当所有人都在做这件事,你必须有所突破,不只是我们,这应该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Hongiya:无法回纽约继续念书,只能在国内日夜颠倒地上网课。
阿房:我男朋友在2021这一年出国留学了。
今年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瞬间
阿房:在上海的第四届好!艺术节开始的前一天是我们其中一个小伙伴的婚礼。我们开幕前几天要一边安排各种人员的进场活动,和好艺术节场地陈列。各种熬夜通宵,睡了两个小时,第二天赶去婚礼现场当伴娘。玩闹了一整天,接着第三天就是好艺术节开幕哈哈哈哈哈,各种连轴转,现在想想真的是又累又好笑但也很感动!
2021最让你治愈的一件事?
Hongiya:静静的看着绿色植物发呆……
明年有什么计划?会不会考虑转型或者开辟新的路线?
Hongiya:我们的线上小程序:好!东西商店从2020年上线,因为人手不够一直没有做起来,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想尝试好!艺术节的Pop Up店,除了艺术家选品也会有我们四位主理人的个人品牌和艺术节周边。
介绍一下“看什么策展”团队吧!
钱晨Vo:看什么策展还是属于小型创业工作室的状态,我是创始主理人,主要负责内容创意和商业策划方向,另外会有负责商务BD、视觉与插画、空间设计的4个核心伙伴。其他就是活动期间临时帮忙的朋友。说实在的,在苏州,很少有我们这种形态的工作室,如果没有点情怀大家还在走不到一起的。
回顾总结一下2021年的工作吧!
钱晨Vo:去年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自我分裂,多线并行”,2021年初把工作室改造成了太空舱,在不断地做商业项目、策划自己的社群活动以及虚拟城市为主题的一个艺术节2.0、参加别的品牌的书展、艺术节、活动中动态的流动。
2021都发想了那些活动主题?
钱晨Vo:2021年我们的年度品牌主题是“LINKHEAD连接”,是线上与线下,也是人和人,人、内容、空间的连接。这个品牌主题后期延伸到了我们今年所有自己的品牌活动上,从跨年的纯纯电波、假杂志书展里呈现的“码杂货铺”、随机阅读等,到中期的“艺术出逃”展览也是将艺术家的作品从我们自己的工作室连接到了菜场、杂货铺等城市其他空间。
特别是2021Yilooook一个艺术节《不存在的城市》在户外板块“在城市里仰泳”中,也提前将艺术作品与苏州的很多空间做连接。包括这次Yilooook一个艺术节也是首次以线上H5测试身份的方式,直接连接到艺术节现场,对应了观众的玩家身份。
“连接”其实一直是“看什么策展”在做活动创意核心会思考的东西,说白了是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是内容在传播层面和实践层面的触达与交互,比如展览可以做成很好看很专业,但如果让更多没有学过艺术的人能更易读懂和理解,并且能启发思考和行为,这是我们正在实践的对于“个体艺术性”的“连接”。
疫情之下,活动遇到了哪些苦难,又怎么去做调整的?
钱晨Vo:是真难啊,影响最大的就是Yilooook一个艺术节2.0,本来定档中秋节,时间非常好,没想到突发南京疫情,所有进度都要临时调整。除了物力人力的消耗,最难的点是判断延期到什么时间。我们做了3份不同时间延期的倒推计划,列出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再和场地方沟通,才公布了延到国庆后一周。但那一周我们同期撞了4-5个书展、艺术节,一波三折,确实很考验团队心态。
线下活动艰难,是否有往线上做拓展?
钱晨Vo:“看什么策展”工作室之前80%的项目都是品牌策划、平面设计方向。机缘巧合和ttg合作拉杆箱市集后才逐渐开展线下活动。
策是创意,展是呈现。从产出“创意内容”角度看,除了落地线下的创意场景外,线上的创意内容也很重要,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业务板块之一。另外线上的其他模式暂时还不太成熟,也需要时间的成长。
就你的观察,这几年的参展艺术家有什么变化?
钱晨Vo:创作主题上,一类是越来越身边化和实时化,和疫情有关的创作非常多。来自皇艺的插画师乔一敏,今年的主题是Weird Daily Flower,就是在疫情期间每天画一幅花。还有两位艺术家是在疫情时期相记录自己城市的照片并给对方介绍。
第二类变化是更多作品随着艺术家的成长而生长。我们的朋友AnyOne的创办人吴禹墨和张泽洋平就是很典型的状态,他们一直以游牧的方式与在地自然环境对话,创作影像、装置、跨媒介等艺术项目。但从有了自己的宝宝慢慢后,他们在慢慢身上汲取了好多快乐的灵感,开始在创作和慢慢有关的像素作品了,还有非常可爱的表情包。
你觉得这几年来参加艺术展的群体,有什么变化?
钱晨Vo:我想很大的变化就是“人人都是自媒体”,他们的社交语言最多出现的是两个字“打卡”,“我要去打一个卡”,“已打卡”,“值得打卡”,似乎活动更多需要更抢眼的布景,因为这些都将是他们的素材库,营造人设的场景。
不过这也有两面性,这样的打卡传播确实能吸引对优质内容感兴趣的人。剩下的审美喜好都很个人了。近几年先锋的视觉永远不缺,新奇的东西也层出不穷,褪去这些,希望还是能归结于内容本质。
今年最让你崩溃的一个瞬间?
钱晨Vo:由于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压力疲劳造成的牙痛。
今年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瞬间?
钱晨Vo:广场舞叔叔阿姨在艺术节里跳广场舞,还带动了很多现场年轻观众和志愿者一起。
今年在一个艺术节2.0里我们设定了一个城市主题,在室内也铺设了一块公园区域,希望让广场舞叔叔阿姨参与进来。一开始遭到了拒绝,因为叔叔阿姨们觉得这样的活动太新潮了,自己格格不入。后来我们多方面去沟通,让他们了解这里是不区分年龄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广场舞在我们看来是非常生活的艺术行为。
疫情对你个人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钱晨Vo:最遗憾的是不能出国旅行和学习,也没办法去做太长远的规划。方向反而更多想以灵活便利去应对一些不可抗力,试图找到适合的生长方式。
2021买到的最满意的东西?
钱晨Vo:买了一部椭圆机放在了工作室,抽空在上面踩10分钟,运动还是非常能解压和带来灵感。
这两年对创意策展行业有什么新的理解?
钱晨Vo:之前我觉得一个创意要做的很周全,很仔细,要方方面面站在用户角度、品牌角度、市场角度都推敲一遍。但往往这样的项目,会因为很多客观因素没有完全实现。
这是做内容创意的人值得反思的事情。如何在一个项目推向市场周期中最大效率的提升品牌价值,有的时候是规模反应的事情,是一种全局思维和策略。
你觉得目前国内书展/艺术展的优点和缺憾分别是什么?
钱晨Vo:目前国内的艺术展、书展百花齐放,有越来越专业的,也有娱乐和大众向一些的。但参展的展商还是较为单一,几次参加下来,大部分都是熟悉的展商和内容。包括书展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关系,有些专业型书展还是很挑观众的,这就会有圈层内认知的局限。当然这也和每个书展主办方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关了。
市集在这些年被市场普遍接受了,甚至疫情后政府也在大力倡导,刺激经济拉动内需。
10年前光是和商场解释“市集”这个词就要沟通一大圈。缺憾也相当明显了,就是所有能做活动的都在做市集,能有场地的都想做市集,让市集变成了引流和活动充数的代名词。市集的真正意义也就丧失了,观众也丧失了兴趣。劣币驱逐良币,相信在这样的市场冲刷下,留下来的必然是好的市集品牌和内容。
除了是工作,对你个人而言,艺术展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钱晨Vo:这几年看什么策展在做的展览、活动,更多是我个人想要往外抛出的实验题目,想让大家一起来玩,在玩中可能会留下很多答案。
去年的一个艺术节《不存在的城市》,这个主题就非常实验性了,我给它写了一个科幻背景。这是一次关于人类创造力与技术、信息、数据化之间关系的探讨,通过艺术节的方式,将命题的哲学性思辨呈现给大家。
我们与艺术家、创意人、品牌主一起建造这座虚拟城市,每一件艺术项目、展位、作品都将变成城市的建筑、商店、街区与公共艺术,并邀请观众进入城市中冒险、探索与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