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荒物:为自己的土地穿上衣服,让物品回到最原始的样子

2017/11/01青豆

“青年人拥抱着现代化,可是地衣荒物的老板却一心念着爷爷辈家中的用具。”着调的编辑麻乐在仔细逛完简单生活节的市集后,对私房生活区域这家叫“地衣荒物”的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地衣荒物的主人名叫谢欣翰,他很享受在简单生活节的三天。如果你看见一个高瘦的身影,身着素色短褂出没在市集区域,帮人挑选衣服,或者在舞台边围观过一名头戴高帽的男子,旁若无人跟着音乐跳起奇怪的舞;或者在世博公园的小树林里,有个疑似拾荒的人,与工人师傅一块儿捡木箱捡铁皮捡树枝;又或者在京东生活馆,看到一位长发披肩的男子,拿着似乎化学实验室里才会有的器材,认真用油和水作画……没错,上述这些形象都是谢欣翰本人。

虽然他是京东生活馆合作表演的艺术家,也偶尔会弃摊溜去看演出,但谢欣翰这次来上海的主要任务,还是他的小店:地衣荒物。

提前三天进场布置,他在会场附近拾了三天的材料,先是去树林捡了各种树枝木板组装小屋,意外拾到了个木箱,后来又问工地的师傅借了鹰架和铁梯,再配上手写招牌,地衣荒物展位就这么因地制宜地搭好了,最后谢欣翰还不忘贴了一面镜子在摊位外面的木板上,不但方便了自家客人,有给其他品牌提供了便利。

这样一家怀旧的店,在这片五彩缤纷的市集里显得个性十足,若是放回到它来的地方——大稻埕,倒是非常贴合。

大稻埕的巷弄有股独特的味道,那是干货、蜜饯和线香混合的台湾古早市场的气味。地衣荒物宁静地蜷缩在其中一栋街屋的一楼,慵懒的外貌并不张扬,里面展示的物品却像猫眼放着光,让你在对望的那一刻,忍不住被召唤着走进去。

因为喜欢大稻埕的街屋,地衣荒物一开始就择定这里。

地衣荒物并不时髦,说起来也不新潮,但可以让你很放松。它是那种有个性的猫,在你身边绕一绕,不会对你张牙舞爪也不会摇尾乞怜。

“地衣”是生态学上空气的指标,只要有地衣,就有生命的存在,所以地衣也总是被誉为原始生态系的生物先锋与先驱,将这种生物特性延伸到文化领域,是期许能在严苛的环境之中,提供设计师一个好的平台;“荒物”则是日本的方言,“荒”有粗糙、原始、未经琢磨的物品,荒物也就泛指日常生活的民生用品。因此英文店名便取为“Earthing Way”。

作为一间选物店,地衣荒物开张不到一年,就成为了工艺爱好者口耳相传的圣地。谢欣翰当过平面设计师、舞者,现在是日本服装品牌 Omake的设计师,他在过去画画的时候就养成了收集静物的习惯,选物之路,由此展开。

在 Omake 的工作让谢欣翰认识了许多日本人,发觉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他人眼中可能是独一无二、充满台湾特色的物品。谢欣翰提到当时招待日本客人去喝鱼丸汤,他们觉得打包用的红色带子和塑料袋很可爱,甚至吃热炒时习惯用的“台湾啤酒”杯,都想要带回家。

谢欣翰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台湾有这样一个空间吗,可以借由物品把台湾地区的文化、个性、百姓生活的美转达给那些渴望知道的人。

常见的风格选物店比较多日系、欧美,谢欣翰的初衷则是找到自己诠释的本地风格的选物,寻找在地生活轨迹。所以地衣荒物陈设的大多是台湾地区的物品,有各处选来的老件,也有精心挑出的设计师作品。

“课本描述的古董和建筑,几乎都是宫廷或权贵使用的高价品,跟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我们要庶民用的东西。若只把它当成摆设就失去意义,之前有客人买了我们碗盘回去之后就当作每天晚餐的饭器,还拍照给我们看,蛮窝心的。”

谢欣翰选物的方式不是随兴而至的,他有理想中地衣荒物的模样,并且依此选择物件。“我们希望找到质朴的、符合土地的元件跟素材,可能是稻秆、木头、陶瓷,粗糙而原始。”

最近让他特别着迷的是各种铁铝制品的收纳用具、文具跟锅碗瓢盆,拿来陈列跟装各种用具,很有质朴跟粗犷的风格,夏天接触到冰凉的金属也很舒服,一进门左手边就可以看到一大堆,马上就觉得很凉。

越是隽永经典的设计越是简单,也因为简单,不管放在什么空间都可以,经得起环境和时间的考验,“没有强烈的符号性,不会有太多追求流行,这是我们选物的坚持。”

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店内大量陈列的北投烧,日据时期,一位名叫松本龟太郎的日本人,偶然发现北投的泥土很棒,就拿来烧制陶土。随着时代变迁,原来的窑厂变成了垃圾掩埋场,北投烧也就此停产,只存在于那短短几十年的民间生活里。

谢欣翰对于乘载着故事和生活片段的老件情有独钟,他自述:“比如说纸,揉了会变皱,铁的油灯放久会生锈,木头会有被磨的痕迹,但我觉得这些痕迹很美。所有物件都会有痕迹,那关乎人的使用方式,这些物件因为跟人有关而产生了质地的变化。”

说着,谢欣翰给我们介绍了店里他最喜欢的五件东西。

这是一位台南八十几岁的老师傅,用棕榈树根编的刷子,根部的毛质地细密,适合拿来抛光金属和玉石。不过因为手太痛,这是他做的最后一批,之后就失传了。

叠烧法制成的碗,以前的人比较穷,将中间的圈故意不上釉再叠起来烧,一来不会黏住,二来可以一次烧制比较多,对贫苦人家比较划算。一百年前烧制的碗,质地依然保持当年的纯粹与简单朴实的美。

插画家 Yu Yao的作品展示区。YuYao最近做的系列,是混合不同的土质使其产生变化,体现出有机跟不规则的感觉,这些器具也都可以拿来当餐具。

这是台南陶瓷结合黄铜创立的品牌“伏流物件”,它的作品很优雅、实用。除了灯之外,这个立架可以拿来当花器,也可以作为咖啡的滤杯,陶跟铜都是可以充满很多变化的材料。

铁跟木头结合,后面有个洞可以直接挂起来变成挂勾,一个小物件就能轻易地改变家的风格。

与时下贩售“怀旧”情怀有所不同,与其提供给消费者“复古”、“怀旧”之情,谢欣翰更希望让大家把这样的生活方式融入当下:“这些故事不只是爷爷奶奶的故事,也是你家的故事、我们大家的故事,也许说‘这是阿嬷家的’会显得很怀旧,但应该要认知到其实那就是我们的源头。”

10月结束上海简单生活节后,谢欣翰回到大稻埕,开始着手筹办“大稻埕荒物展”。竹编的篮子、木雕的汤匙、铁制的锅碗瓢盆、陶瓷的茶具……大稻埕本就汇聚了许多老职人与传统工艺,从世界各地进口而来的物件在这个港口的市井街头贩卖,百年来陪伴了当地人的生活起居。顺着这个思路,谢欣翰了邀请许多当代职人与文人,举办讲座跟工作坊,让这些生活器物从展台回归到现代人的家中。

物件只有好坏,没有新旧之分。谢欣翰走遍各地寻找老物和老师傅的手艺,同时也挖掘年轻创作者默默耕耘的作品,“喜欢就喜欢,我们不推崇名家,更喜欢找名不见经传的工艺家。其实我们会希望维持店内创作者的稀少度以及物件的稀少度,不要烂大街。”

物件经由人的手被创造出来,再与拥有的人创造记忆,许多不能言传的历史与文化就这样被揉进物品里,隐藏在那些使用的痕迹之中。但很多故事就这样被时间的流动遗落,不曾再被拾起,谢欣翰用他独到的眼光抓住这些物品,让它们不再被忘记,更因为再次被使用而美丽。

地衣荒物
成立时间:2016年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1H5earthingway
线下地址:
台北市大同区民乐街34号艺术馆1楼101号
营业时间:周一~周日10:30-19:30(周二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