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分享书房】欧宁×刘家琨:没有乌托邦就没有想象力

2016/12/13简单生活

本文节选自2015年上海简单生活节分享书房

艺术家、策展人欧宁因复兴徽州古村的“碧山计划”为人所知,建筑家刘家琨倡导“与自然共生”,作品遍布中国各地及欧洲。两位好友在分享书房,畅谈“无名建筑”与乡村改造。

欧宁:

简单生活只能是个梦想,我2010年从北京搬到碧山,想把自己对消费的依赖,对人际关系的依赖切断。后来发现其实生活一点都不简单,简单生活只是个梦想。 

刘家琨:

做为一个专业建筑师,老百姓的“无名建筑”中的活力和灵感,是我们的源泉。所谓“无名建筑”或“素人建筑”,或者“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是老百姓根据自己的需要积累的,是代代的积累。它是打破专业屏障,使自己更自由的途径。

欧宁:

专业的建筑师或规划师,因为受学院的训练,他们所提供的空间形式会影响生活。但真正的民间建筑,老百姓的需要是根据生活来发展的。生活在塑造建筑,而不是建筑在规定生活。

我们看客家的土楼,处于一种聚族而居,防范匪乱,形成了这样的圆形的防御型的建筑,开平碉楼也是这样。开平有很多华侨,楼顶很多是仿欧式的建筑,其实是炫耀他们在海外的财富,但下面是炮楼,因为那时候珠三角很乱,有很多土匪抢掠华侨,他们也是因为生活的需要,形成了这样一种建筑形态。

所以当我在新疆的时候,看那些援疆的建筑师,在喀什的高台民居旁边,设计类似迪士尼的游乐园,或者是很现代的建筑,放在民居那里,特别滑稽和无力。

刘家琨:

其实建筑师这个职业产生也没有多少年,原来叫“工匠”,最有名的就是鲁班。建筑的乐趣谁都体验过,小时候我们搭积木,搭积木是小孩儿通过这个物件来建立秩序。专业建筑师最主要的乐趣就是这个。

我大学学的是建筑,在这之前我喜欢文学,所以算是误入了建筑这一行。然后在建筑里面没有感受到乐趣,继续写作。后来很多原因,看同学办展览,唤起了我埋藏已久的做设计的欲望。

生命会自己找到方向。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这是最重要的。

《明月构想》是我1996年写的小说,写完这个小说我就做建筑了,我把心里觉得欠着的东西写完了,才能安心做建筑。当时在北岛的《今天》上连载过,对我来说就结束了。

我不是单纯要反乌托邦,乌托邦是一个人类现象。没有乌托邦就缺乏想象力,但没有掌握好平衡就是灾难性的。我虽然用的是一个建筑的故事,但其实当时想的还是社会,准确的说是关于乌托邦这样一种人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而不只是一个态度。

我和欧宁也是老朋友了,他开始做“碧山计划”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担心的,因为我对农村很熟悉,十来岁的时候当了年龄最小的知青,那个时期塑造了我的世界观,我知道农村是没有浪漫的。 

欧宁:

开始的时候我就知道农村是很残酷的,但我们用乌托邦这个词的时候,他指的是小的、可以落地,可以实现的。现在大家都很害羞,不敢谈乌托邦,好像一谈就是很傻的一件事。但乌托邦很重要,这是人类去想象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偶尔谈谈也没什么不可。

刘家琨:

理想主义是很重要的,但我常年在一线,我知道“理想化”会死得很惨。我是个很会面对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有很多人反对欧宁的做法,但引发的思考是不能忽略的。

 

关于乡村的建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汶川大地震之后,我那时候在四川,工作室就成了世界各地设计师的交汇点。我看了一批各式各样的人送来的各式各样的方案。要给乡村带去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最后选择了在他们之前的房屋基础上做改造。最重要的是态度,你是想灌输给别人东西,还是想去帮忙的。说起来是建筑,其实背后反映了态度和意识形态。

我的建筑理念“此时此地”就是“因地制宜”,包含空间时间。不止材料,风土人情、当下的社会现实、心态,都是它的方面。我是先抛开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问题一定是当下的社会给你提出来的,它已经带有丰富的社会性和当地色彩。只要你能创造性地解决它,就能得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欧宁:

由生活塑造的民间建筑,就是“元设计”。越有钱的人越想显示自己在过简单生活,但实际上,这种简单背后一点都不简单。茶道本来就是一种清贫的生活美学,但是现在喝茶的茶具都贵得要死。

有时社会越往前发展,离我们的根本越远,所以要回到过去。在童年时代思考的东西,是非常根本的,不一定要用线性的思维来思考社会。

对谈全长66分钟,点击视频观看分享书房:欧宁×刘家琨对谈完整内容吧!